1.每条头条拥有10分钟的展示时间

上海品茶网2.发送价值100元的礼物有机会上头条哦

3.您可以通过发价值更高的礼物的方式来占有头条

全部 >>经验上海品茶网 >>正文

寒雨良

《印度教与佛教》因為在柬埔寨待过近两年的时间,自然会注意到柬埔寨最着名的吴哥神庙及吴哥文化。吴哥神庙的鬼斧神工及其璀璨宏伟自不在话下,以致我几次在柬埔寨机场的书店,被书里印刷精美的吴哥神庙照片所吸引,买了好多本吴哥神庙的摄影集与文字介绍的书籍,只可惜,这些书籍皆是英文版,没一本中文的。要想了解吴哥神庙及吴哥文化,必须先对印度教的教义及神只有深入的了解。这些有关宗教的知识并非浅显,反而颇為深奥,加上印度教眾多神只之背景特性与彼此关系异常复杂,所以我无法在英文书籍里了解太多印度教,这却激起我非要搞懂它的决心,搞不懂印度教便无法得知吴哥神庙那些伟大浮雕所代表的意义,除此之外,书里精美的吴哥神庙照片就只剩”美丽漂亮”而已,所以我不会因此而满足的。我特地买了本英文且版面较小、全是文字没有照片介绍吴哥的书本随身携带,有空便拿出来翻看几页,并随手把它翻译成中文写在笔记本里;遇到不懂的便上网查询及找相关资料旁敲侧击;当我把这本书翻译完成后,我已经不仅对吴哥神庙有深入的了解,对印度教也知之颇深,连带也知道了很多有关佛教的知识。上一篇写了很多有关鬼怪及灵异不可解的文字,归结到最后,只能用宗教来开释与解脱。印度教早已对此做了些说明,正如印度教两大史诗其中之一的”摩科婆罗多”的书中第一句说的:“这里有的东西,在所有地方都存在;这里没有的东西,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所有宗教、包括印度教都是设法在生活中教导人们向善、趋吉而避兇。所以印度教之於印度人不仅是宗教,是哲学、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生活。泰国人篤信”四面佛” ,连同影响到泰国的观光客也跟着信奉与膜拜,事实上,在我了解印度教之后,对此现象感到不可思议。泰国是佛教国家,(属小乘佛教,与中国的大乘佛教不同) ,故拜”四面佛”似乎没啥错误,只不过此”四面佛”却是印度教的神只,是印度教叁大主神之中的”梵天”(或称大梵天,為创造之神),而非佛教中的神,且印度教只有神无佛,是故”四面佛”应為”四面神”,不知者胡乱传颂及称呼,搞得神佛不分;印度教与佛教整乱了套。若佛教徒去膜拜四面神更是匪夷所思,佛教以佛陀(释迦牟尼)為尊,但在印度教里的佛陀仅是叁大神中的毗湿奴第九个化身而已,贬低意味不言可喻,毗湿奴第九个化身出现之目的為促使人们污衊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与吠陀经典,导使世界自我灭亡。由此可见印度教将佛陀引為毗湿奴第九个化身的作法充满敌意及矛盾,敌视佛教的”四姓平等”思想针对印度教為传统种姓制度的挑战。所以两者教义不同,信徒任意地”见神就拜”,实有失宗教信仰之理性与原则。同样的现象则发生在台湾,台湾人人自以為信奉的是佛教,但就台湾庙宇内呈现的驱鬼、作醮、符咒、籤卦等等作為来看,实在是标準的道教而非佛教,也弄的”佛道不分”。所以若上维基百科查询,资料会显示台湾百分之七十的人信奉道教而非佛教。这是台湾人自己不知道也莫名其妙的事。ps: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之不同:佛教发源於印度,之后分為叁支系分别传到各国,大乘佛教传入 中国;小乘佛教盛行於中南半岛;另一支系则传入西藏為藏传佛教。佛教主要教义為劝人通过 修行,来免除“苦业”,或解脱於轮迴之外。大乘佛教以修行成”菩萨”為目标;小乘佛教以 修行成”罗汉”為目标。此為最大不同之处。 中国常称铺桥造路、賑灾施粥的善人為”活菩萨”,就是因尤於此,故中国属大乘佛教。《享受旅途上的孤独》每次上70J总会把心情帖看一看,看多了,会发现以”孤独” 、”寂寞”、 ”无聊”、”找个人陪”之类的文字最多,其实、我个人认為孤独、寂寞、无聊与自己独自一人或有没有人陪是不相干的。有时在与眾人相处时还是会感到孤独、寂寞、无聊。所以孤独感是绝对来自个人心底的感受,是很专属的,是很主观的,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世隔绝的、是空山寂静的,除了自己以外谁也爱莫能助;谁也无法分享分担。这种孤寂感尤其会发生在旅途上,或在机场候机,或因雨被困酒店无法外出,或异国他乡失眠夜…等等,总是会无预警地碰上。多年的经验使我学会如何排遣时间,如何可自得其乐地”享受孤独”,养成习惯后便发现其中的无穷乐趣及对人生的态度也随之改变,《书籍》书是一般旅人最普遍拿来打发时间的工具,我一开始也如此為之。上飞机前、总记得在机场的书店挑几本自己喜欢看的书,带在身上以便打发一些无聊的等候时间。挑选的书以”不用花脑筋”且有趣的小说為主,倪匡写的一系列”卫斯理”的科幻小说及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几乎就是我在如此情况下全套看完的。但这并非是个聪明的方法,首先卫斯理的科幻小说几乎都是薄薄的一本,不禁看、往往无法充分填补无聊的时间;其次,这类小说极易被当地的华人朋友”借”去看,理所当然是”有借无还”,以致这些小说最后能回到家中书柜者十之无一二。之后、我英明地挑选了叁本超级耐看的大部头名着,一旦出门便顺手塞一本进行李之中。这叁本书便是中国四大奇书的其中叁本:水滸传、叁国演义、西游记的古文版。我一直无法将红楼梦看完,每次总看个几十页便再也看不下去,故至今我还是没把中国四大奇书看个通透。但那其餘叁本我却是反反覆覆前前后后各看过几百次,虽不敢说滚瓜烂熟,但书里头的情节及人物却也如数家珍。或许有人会对这种过时且不时尚的古书嗤之以鼻,但看多了、对我日后在写文章方面实大有助益。我自己也搞不清為何这叁本书可以令我百读不厌?我只觉得那些古老的人物及故事总存着一定程度的人类智慧及人生啟示。在酒店的床上看累了,閤上书本,我几乎可以随即进入梦乡。只是随便一本精装的水滸传之重量比得上十本卫斯理的科幻小说,在斤斤计较负重的旅程,却是肩膀的一大挑战与威胁。《翻译》之后因翻译英文版的吴哥文化原文书。我於是又找到另一种用书来排遣时间的方式,由买中文小说改买各式各样的英文着作来试着翻译為中文,一方面训练自己的英文能力,一方面也自书中得到一些特别的知识,一如我所知道所有有关吴哥神庙的基础知识,皆来自看似无趣的翻译工作。几年下来我发现自己竟然翻译了不少本原文书,或许有天我无以為继或身无分文,可以试试将此翻译本拿去出版社卖而赚点生活费吧 !! 為了如此翻译,我包包里便多了一本大大的笔记本,可供我把翻译后的中文写下来,有时晚上在酒店房间百般无聊时,便会把已翻译好的中文,一字一字打成文字档存在我的笔电之中。《写作》在 2008年五月二日我在缅甸仰光遇到”百年风灾”而辗转逃到菲律宾休养。整天面对美丽的马尼拉湾而无所事是。有一天我忽然想起笔电中的那些档案,兴起写一本中文版”吴哥文化”的念头,於是我上网收集了几乎所有跟吴哥有关的资料,加上之前的翻译文字及概念,不到两个月我便写出可能是第一本完整详细中文版吴哥文化的书,(此本书我将之命名為”吴哥之前”before Angkor,以表要去吴哥神庙参观前必须具备知识得的介绍)。写完这本”吴哥之前”,我赫然发现写作实在是件颇有乐趣的事情,於是我又花了约叁个月的时间,把一个我原本非常熟悉的题材写成另一本与吴哥完全不同类型的书。然后我就发现一本书的完成,难度最高的不是在书写打字,而是在构思与资料收集。我那时在想:如果我人生能留下十几二十本自己的着作,就算没出版、就算没因此穫利,都是件值得努力去作的事。可以為自己一生留个总结、可以為自己的朋友或亲人留个念想、甚至可以為不认识自己的陌生人透过文字认识自己或自己代表的精神、甚至可以為世界留个自己的思念。於是我花了一些时日,列出自己想写、有能力写、有基础概念、有类似经验的题材,一口气定出十多本书的书名,并初步把其中的章节目录及重点一一列出来。据此目录及重点,然后我就可以随时想到那儿,便用随时用笔在笔记本写下来;方便的话,便直接在笔电上打成文字并存档,写不出任何文字时,便根据目录或重点,上网查查或收集相关资料;若以上两者都无法办到的情况及环境下,便可以在脑袋里默默构思故事小说的情节,或想想某一章节的人物塑造、或联想些相关及有趣的细节。如此一来便海阔天空地任思绪天马行空随意乱跑,再也没有限制,再也不会无聊,再也没有寂寞,再也不会孤单,终可享受孤独。《去搞懂原本自己不懂的事》我看过爱因斯坦的传记,爱因斯坦伟大的”相对论”是一部產生於他脑袋中想像及思考出来的伟大着作,完全没有实验室,爱因斯坦仅凭自己思考、自己提问、自己试图解答、自己作假设及结论,一切皆在他脑袋中”凭空產生”。当然不可能人人有爱因斯坦那颗达一百六十的高智商脑袋,但却可学他的方法及态度。爱因斯坦的方法:自己提问、自己设法提出合理答案,所以他不断地思考。爱因斯坦的态度:永远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保持”非弄清楚不可”的认知,所以他不断地学习。所以” 学习”、” 思考”、”不断地提问”、 ”不断地认知”便是最须要的态度,便足以对抗及消除”孤独”、 ”寂寞”、 ”无聊”、 ”找个人陪”。事实上,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总括这” 学习”、” 思考”、”不断地提问”、 ”不断地认知”看似复杂与高深的态度。那便是想办法《去搞懂原本自己不懂的事》这麼一句话。” 由於自己不懂的事”实在太多,所以那有时间无聊、孤独、寂寞?在柬埔寨,我看过一张很美的照片,画面是吴哥最着名的神庙”吴哥窟”之建筑,映在它前面长满荷花的池塘水面里,上下里外交互在夕阳下辉映,真是美极了。然后我经常看到当地柬埔寨人拿着莲蓬在拨吃里面的莲子,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莲花与荷花有何不同与区别?”,於是我花了好多时间去查字典、查百科全书、查百度、查google。最后我找到了答案:莲花与荷花没有不同,是同一种植物。我很吃惊得到这个答案;如同你吃惊我花大把时间去干一件无聊的事。对吧?我自菲律宾华人乔治那儿买了一整套的黄易”大唐双龙传”武侠小说,有一阵子、我老是捧着其中几本在看,虽然我认為黄易的文笔及对故事的构架能力不如金庸甚多,但不可否认黄易对中国的歷史还是颇有研究及认识的,尤其他非常清楚那些中国歷史上所谓”外族”的来龙去脉,铁勒、楼兰、柔然、东西突厥、吐谷浑、匈奴、蒙古、等等。我一向搞不清这些外族来自何处;在魏晋南北朝之民族大融合后,又何去何从?黄易”大唐双龙传”是看完了,但这些外族并没在我心里形成一张鲜明的地图,依然没太多概念,屡次因无聊又拿出”大唐双龙传”来重看,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总觉缺了个啥东东来垫个底子,於是故事就空空的,故事人物也随虚无飘渺起来。於是有一天、我痛下决心要把这些所谓的”外族”搞得明白清楚,要把它形成鲜明的地图烙印在我脑中。上网下载所有相关资料,然后仔细研读,分门别类地画个表格来归纳,直花了我个把月才搞定,我心里脑中终於有张明确的外族地图存在,此后再看”大唐双龙传”就多了一份踏实感、故事人物也不再虚无飘渺。甚至我认為黄易可能跟我一样作过同样的”苦工”。前几天一位MM问我:”无不无聊?在干什麼啊?”,我回答她说在”研究西洋美术史”,她似乎很吃惊,”怎麼会有神经病喜欢研究这玩意儿?”,其实我并不是喜欢西洋美术史,我是喜欢” 研究”西洋美术史,总结还是喜欢〈去搞懂原本自己不懂的事〉。喜欢这过程,搞懂原本自己不懂的事,事后多了解及得到的新知识则是多出的红利而非代价,真正获得的代价是过程中的乐趣及满足感,懂了木没 ??那天看到一位叫”洛可可”名字的MM,我不知她自己了不了解洛可可是怎样的一门艺术美学,还是只是觉得洛可可颇為时尚。之前我有也看过一位MM叫”大乘佛教”,引起我同样的疑问,毕竟二十岁的MM会很理解洛可可或大乘佛教,我并不是十分相信的啦 !!我其实也下过工夫研究过中国的国画,试图找出其发展轨跡及各时期之特色,但我的尝试是失败的。中国的国画太注重所谓的”意境”,甚至藏有”禪意”或”诗意”。无论是意境,,禪意或诗意皆為很主观的感受,几乎是虚无飘渺,甚至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以致无法像西洋美术史如此以风格来区分时期年代,以作画理论来分出派别。或许你会质疑知道”啥是洛可可”有个屁用?但若能说出那一幅画具有“印象派”风格;或指出毕卡索是属”立体派”;或了解“印象派”的前身是所谓的”野兽派”,也不是件太坏的事,纵使没啥屁用,倒也可透露出自己的学养及品位於一二。顺便告诉你,就是这叁派造就了”抽像画”的风潮,於是画作自”画得美及”画得像”走向更深层的”感动”的境界,我更认為西洋画的抽像画在意义上更接近了中国国画所注重的意境;只不过抽像画要表达的意境绝不仅仅是禪意或诗意,有更多更接近人类官感的”感动”。这是我研究过中国及西洋美学史的一点点心得,若能啟发一些你对画作的认知,那能说《去搞懂原本自己不懂的事》不是极有趣及有益处的生活态度吗?PS洛可可即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ROCOCO)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 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壳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 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因于路易十五统治 时期风行,亦称“路易十五式“。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1]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 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丽夫人的趣味左右着宫廷,致使美化妇女 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 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 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代 表画家为布歇、弗拉戈纳尔等。 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 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洛可可追求轻盈纤细的秀雅美,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以回旋曲 折的贝壳形曲线和精细纤巧的雕刻为主,造型的基调是凸曲线,常用S形弯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 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PS : 我之所以会喜欢看倪匡写”卫斯理”的科幻小说系列,除了喜欢他天马行空的幻想能力之外, 另一个最主要原因是他用”第一人称”来书写,这是难度较高的小说手法及方式。如果你喜欢我 写文章的风格,其实我的文章是有些”卫斯理”的味道;如此、你可能也会喜欢倪匡写的”卫 斯理”之科幻小说。但是我绝无模仿之意或作法,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绝对是《麦田里的守望 者》,在此极力推荐此书,既深刻且幽默,全书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平舖直叙,不避琐碎,不讳 隐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达到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如果下载不到,回帖留下EMAIL我会第一时间传给你。 所以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到我文字的影子,一点也不出奇。 在中国书名被译成《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它地区或国家则被译成《麦田补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Ps:《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 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叁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 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 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 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 《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音乐》泰国曼谷的下午经常会来一场突兀的大雨,下得令人措手不及,下得令人无所适从,下得令人无处可去,以致於我必须躲在酒店房间望着窗外的雨景发发呆,泰国曼谷雨中的市景颇為迷人,可以引人入胜、使我一向运转不曾停止的脑袋瓜可以暂停休息、可以放空。根据医学研究,人类在使用脑部思考、记忆、分析、理解的运作时,是极為耗费能量及氧气的、比得上任何一项激烈运动,会令人精疲力竭,所以必须休息及放空。就如同电脑的cpu须要散热,过高的温度将达临界,不停止运作就会导致当机。人体最好”停止运作”的方法便是”睡上一觉”;只可惜并非说睡便能睡得着,有时辗转反侧反而使精神更萎靡不振、使脑袋及反射更為迟钝及迟缓。其实、只要适时适当地放空放鬆一下,就会酣然入睡,就会恢復活力而生再度机勃勃。所以看着窗外泰国曼谷的雨景发发呆是种” 放空”好方法,若能再放点好听的音乐歌曲,效果更佳,发呆不是”因”,引起音乐的”果”;而经常是听音乐的”因”,导至发呆这种”果“,好听或喜欢的音乐歌曲会感到快乐、幸福、悠闲、宁静、,舒适,、,满足。这些感觉便是放空的感觉,放空后便容易入睡。我个人最喜欢英文歌曲,尤其是老歌。可能是我挑惕,总是很难碰上一首很喜欢的歌,以致於我的电脑档案存的mp3大约就两百首左右,包括中文、英文、西班牙文、台语、韩语….等,大部份為英文歌。因為特别喜欢几首特定的英文歌,其中一首叫”落泪之前”(before the next teardrop falls),歌中有一小段西班牙文,进而引起我对西班牙文歌曲的注意。前面曾提到跟我一起差点葬身鱷鱼和的那位菲律宾华人乔治,是一位精通西班牙文的家伙,且对英文歌曲有极深的认识;以致他经常利用email传一些他认為的”精品”的西班牙文及英文歌曲给我,也丰富了我的收藏。《Bertie Higgins及叁段网路恋情》我曾据自己听英文歌的经验与心得写了两篇文章在70j的”会员故事”里,文章名字為 : “从来谈谈及认识英文歌曲”,(有兴趣者可以去翻看),文章里头提及一位我个人最喜欢的歌手名字叫Bertie Higgins(贝蒂.希金斯)的家伙,我是因為喜欢他的CASABLANCA这首歌,才”爱屋及乌”地喜欢Bertie Higgins,然后去听Bertie Higgins所创作的其它歌曲,赫然发现我竟然喜欢他所有的歌,因為喜欢及欣赏Bertie Higgins而发生几件令我一生难忘及思念的事:(一)蓝色之爱 : 这是这位中国女网友的网路上的暱名,她虽是中国mm,但我在网路上认识她时,她却是远在澳洲雪梨(Sydney)的留学生,我们同上一个交友网。如果真有所谓的”网恋”存在,那她便是我第一个”爱”上的网友。我们相识那时,她已是那个交友网的名人;而我却是刚进去的新人,又因為我的外籍身份倍受网友排斥,在我犹豫於要不要退出那个交友网时,她出现了,对我关爱有加,亦从不掩饰她对我的爱意。在这样的保护伞之下,网友才因她而接受了我。她教了我第一次如何下载QQ,如何使用QQ传送档案;细心及耐心地引导我慢慢了解现今的中国。那时我在家里医院工作,一有空便打国际话给澳洲雪梨的她,是无所不谈的红顏知己。她知道我非常喜欢Bertie Higgins(贝蒂.希金斯),於是她去查出Bertie Higgins的所有歌曲,一共有四张专辑。她跑遍了整个雪梨,却始终没买到。随后我开始在那个交友网闯出名号,有很多MM找我聊天,我经常在那个交友网正式的大聊天室之外自己建一个自己个人的小聊天室,我的小聊天室除了我自己之外全是MM,且经常MM的人数比外面的大聊天室还多。慢慢地,不知不觉中我冷落了她,但她自始至终没跟我抱怨过或吵过,所以我也没发现自己的无情无义。期间她跟我提及她在网路上向美国邮购了那四张Bertie Higgins(贝蒂.希金斯)的专辑,说她收到后会寄给我。我们还是在网上及国际电话上聊天。直到一位叫”香水百合”的MM出现,吸引了我绝大多数的注意力,终於这位蓝色之爱向我提出分手建议,很平静、很平淡地提出,一如她平时的风格与风范;也如同她的真名。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网路恋情於是告终。多年后在菲律宾、我弟弟有天拿了一张Bertie Higgins的专辑给我,我如获至宝地把里面的歌曲用软件转成MP3并存档,然后看着深夜的马尼拉湾,听着这张Bertie Higgins专辑,我才联想起那四张美国的Bertie Higgins专辑应该在她此时的书柜上吧?才懊悔起当时自己的麻木不仁,伤害过那麼美好的MM。这些往事平静地如同Bertie Higgins的歌声淌过往日岁月及马尼拉湾,平淡地激起我的思念与懊悔。她的爱是蓝色的(LOVE IS BLUE),她的名字叫”静静”。(二) 香水百合 : 这是这位中国女网友的网路上的暱名,她是我第一位真正属於我的网路MM,也是我见过第叁位的网路MM。网恋是属於纯”精神的”,不会有实质的肉体接触。但这位柳州的”香水百合”却是与我有过实质的关系。会发生这种肉体关系有其原因与其来有致。但至今我都认為网恋得真假与有无发生肉体关系无关。不是说有发生肉体关系的网恋就是”真”; 没发生肉体关系的网恋就是”假”,这样就贬低了网恋的”精神价值”,这也是”香水百合”给我的啟示。香水百合的出现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一天,我在自己的小聊天室和几位MM閒聊,香水百合忽然跑进来缠着我聊,一直强调是我开导了她,使她脱离失恋的悲苦的日子。说实话我跟本不记得我曾开导过谁?或我曾否跟香水百合聊过天?但她一口咬定就是我,并指出她已找我很久了。那时我实在须应付太多的MM,以致我极力否认,企图摆脱她的纠缠,直到她出示了証据。她说我传了两首歌给她,分别為CASABLANCA 及 JUST ANOTHER DAY IN PARADISE,这下我可无法再眛着良心来否认了,因為两首都是Bertie Higgins的歌,正是我最可能传给对方的歌。既然无法否认,我便开她玩笑,那是否要以身相许?香水百合却支支吾吾地没同意也没反对。我对她这种态度十分喜欢,十足小女儿神态,於是我便去点她的资料看,映入眼睛的是她的头相。是张甜美娇憨的艺术照,我简直佩服自己要她以身相许的先见之明,怎麼会有这麼甜美的MM?没事干嘛长得如此迷人?这是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我跟香水百合自此便更加亲蜜,无所不聊。她始终是很可爱、很娇憨、很小鸟依人、很温柔婉约。我也常打电话给她,於是关系更加亲近。我叫她”宝贝儿”,但她更喜欢我在电话中叫她”宝贝儿~~儿”,我每次如此叫她,她总是在电话的那端传来咯咯的娇笑声。她跟我说、 是我的一翻话及那两首Bertie Higgins的歌陪她走过上一段恋情结束的伤痛,我还是一贯开她玩笑要以身相许吗? 她一样支支吾吾没同意也没反对地逃避这个问题。直到我终於腾出时间要到柳州去看她,她才开始紧张及重视此” 以身相许”问题。事实上、我压跟没想过是要飞过去要她”以身相许”,等到机票确定后我告诉她日期,她在电话中不知在唸唸有词地计算什麼,一会儿才鬆了口气似的回答我:”那几天可以”,引得我哈哈大笑。隔了几天在网上,我又逗她说我要买一个缎带花,到时绑在她脚上,那她就可以把自己当成送我的礼物,然后”以身相许”。她却一正经地问我要绑在左脚还右脚?又引得我哈哈大笑。随后她开始担心另一件事,在一翻忸怩挣扎后她告诉我她可能是”性冷感”。我理所当然地告诉她”不可能”。然后我告诉她一句不知那个伟人说的话;”女人的身体就像一把小提琴,只有高明的乐师,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我不知这句是否让她放下心理包袱,MM的性冷感应该怪没遇到高明的乐师而非怪女人的身体长得不像小提琴。对吧?事实上、网恋至此已是到了”真实”的境界,就算我与香水百合没有见面、没有发生实质关系,还是绝对真实的恋情,因為香水百合的心理上已把自己的全部奉献出来,只凭这份心意,我早已得到香水百合的心与人。最后我到了柳州与香水百合见了面,她一如照片上的甜美娇憨及无邪,我虽没把缎带花带去真的绑在她的脚上,但她还是温柔地”以身相许”,一如她所说的”那几天可以”,也如我说的”女人的身体就像一把小提琴,只有高明的乐师,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她有啥”性冷感”?我才想起我小时候还真学过小提琴,至於我算不算高明的乐师,只有她歇斯底里忘情嘶喊时,我想总能証明我小提琴拉得还算过得去吧?事后香水百合跟我提起Bertie Higgins的CASABLANCA 及 JUST ANOTHER DAY IN PARADISE,她指出其中JUST ANOTHER DAY IN PARADISE的歌词中有一段是说恋人在沙滩上作”以身相许”的事,这就是她遇到我后能走出失恋伤痛的凭藉,如今她这一切都已美梦成真。又是Bertie Higgins带给我的一段美好恋情及回忆。(叁)椰风之恋 : (以下这段文字一部份曾出现在我另一篇文章里)我见过的第一位网路MM是位在长沙的女医师。刚在网路上认识她时,她正巧因胃病(胃溃疡)在住院中,我於是在家里医院拿了一种叫ZANTAC(中国叫做”胃善得”)的特效药,寄了国际包裹给远在中国长沙的她。这事我一下就忘了,有一天我在聊天室遇到一位暱名叫ZANTAC的MM,聊了几句、我就因她的名字一下想起她是谁,她呵呵地直笑,彷彿干了件恶作剧。这次我可没要求她”以身相许”,只笑说我是她救命的恩人,她还是不置可否地呵呵地直笑。我个人资料中有註明最喜欢的歌曲是〈CASABLANCA〉,隔了不久她发了个MAIL给我,告诉我〈CASABLANCA〉的创作者是Bertie Higgins,并把Bertie Higgins是德国诗人哥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后代的种种背景及身世,一股脑全告诉我,有天我翻看她的个人资料,发现她长得像日本影星”药师丸博子”, 以致我对这心巧及长像灵慧的MM印象深刻。那时在交友网里、她却不算跟我最亲近的MM中的一员。但因缘际会之下,却造成她成為我第一个见面的MM,我们的见面地点却不在长沙而是在海口。那次我是自菲律宾的马尼拉飞深圳,再到北京四天,再飞回广州转海口的,约好见面那天,因飞机延误,先到海口等我的她,於风雨中枯等我约十个小时,等到我快到海口时,她已在电话中哭了起来,可能她认為虚幻的网路交友原是一场虚幻的梦,十个小时消耗掉她所有的耐心及信心。她的哭泣却致使见面时少了生涩及陌生,因為自我接到她站在下着雨的海口陌生街头时,无论是帮她撑伞遮雨还是进了出租车,直奔酒店的一路上,我始终是搂抱着因寒冷或抽泣而发抖的她瘦娇小之身躯。进了酒店房间,俩人一同站在窗边望着雨中的海口市景,我还是自她身后环抱着她,只是她的头发不断被风吹起飘散在我敏感的脸上,飘起的长发露出她洁白的颈项,我忍不住亲吻她的颈部,然后脸颊,最后停留在她柔软的唇上。然后我才看到她第一次的笑容。我所订的这间房是有两张床的,所以我们是分开入睡的。睡到半夜,她因為空调过冷,跑过来跟我挤着睡,当然会惹起一阵亲热缠绵,只是我们始终没跨过那最后一道线。这样的情节上演了五天,不该做的事还是没发生,事后我俩自己都觉不可思议,我曾问过她為何我吻她时她并不拒决?她回答:”我為什麼要拒决,我本来就想这样”,我又问她 :”那為何不要那个关系”,她说她还没想好及準备好。我想她是很有主见及想法的MM,恰好我又是那种只要MM表示出一点点不愿意或排斥就会停下所有动作的人,以致啥事也没发生,但并没影响我们在海口过的每一天的欢乐,一样笑声连连,一样欢欣鼓舞。事后她写了篇文章纪念,贴在那交友网,我仍记得一些文字:”那片厚实的胸膛如同一片草原,任我在上面撒欢,或可打个滚,或綣曲着身躯偎着撒娇或哭泣”,至今我依然怀念着抱她入怀的感觉。 后来因我离开中国而与她分开,时间一久连络也变少了,有一天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题目為 : ”那些歌…….…….那些人……”,里面分為很多段落,我看到了其中一段的小标题為CASABLANCA内容正写的是我这个人 (哭哭) 。这是我因Bertie Higgins而来的《椰风之恋》。我很少碰上一听便喜欢上的歌曲,几十年下来,这样一听便喜欢上的歌曲大约也不会超过二十首,反之也没有一听没喜欢而听久了才喜欢的歌。所以我怀疑音乐是讲求缘份的、是与人有共振或共同频率配合的、是具彼此相吸磁场的。久而久之我变成十分挑惕的人。但被我喜欢上的歌曲,我也不会时间或流行而拋弃;算是极為专一的奇怪人士。我会说台语且懂台语,但却只喜欢过一首台语歌,歌名是”再会吧~心爱的无缘的人”。唱这首歌的歌手叫施文彬,他一直不是位很红的歌手,因為唱这首”再会吧~心爱的无缘的人”而红了一阵子,我弟弟却说这首歌谁来唱都会红,我哑然失笑,想想却也不无道理。在新加坡的卡拉ok场所,在私人包厢是可唱任何语言的歌,但若是在大厅,有两种与言是不能唱的,一是台语;一是粤语。后来粤语解禁,台语仍无法站上台面。我的新加坡好友告诉我是因為台语歌存在太多黑道的色彩,才导致如此下场。我虽只喜欢一首台语歌;粤语却没一首被列入我喜爱的歌曲之中,我不知原因,只能说有些粤语歌虽是好听,但还不足以到达令我喜欢的程度。我来中国大陆四年多,也只喜欢过一首歌,歌名叫”2002年的那一场雪”,好些人问过我為何喜欢”2002年的那一场雪”这首歌,我想我可以说出几个理由,这首歌淳朴地有特色、简单而不做作、伴奏的鼓声及琵琶声有独特味道且触动人心,然后歌者”刀郎”的声音很诚恳。若这些是我喜欢”2002年的那一场雪”的理由,那对粤语歌毫不青睞的原因,应该就是过多的包装而失却音乐的纯真吧 ~!!我常有空就会乱传一些我认為好听的歌给认识的mm们,有人说好听,有人说不懂英文。只有一位ㄚ头颇具慧根,她也不懂英文,却跟我说:”casablnca听起来有淡淡的忧伤,带着些许无奈”。所以谁说须要懂英文才能听英文歌?不懂英文歌歌词一样听出”淡淡的忧伤,带着些许无奈”的感动。所以我认為音乐基本上就是一种语言,一种可沟通心灵的语言,且无文法、亦无须学习,只要用心去聆听,听久了就会听出门道、听出感动、听出自己会懂的一种语言。《画画》上述我说过我有一本供我写下翻译后中文文字的大笔记本,大尺寸略比A4大上一些,但我还有二本空白的画册,尺寸比笔记本还大且厚得多,可供我随时拿来随手乱画些的东西。除了可打发时间之外,还可记录些旅游过程的感觉及感触。大部份的旅人会选择用相机来记录旅游的行脚及景色,方便、快速、真实,只要按一下快门便可搞定。这确实是一个好方式及选择,只是相机製造出来的照片所拥有的特质即是”真实”,真实到没有个人的感觉及感动,以致无人类的各式感官的感动,只是光学的感应而已,一如毫无感情的复印机。用一秒鐘按下快门產生的照片,绝无法与花几小时一笔一笔画出的画作能產生同等的成就感及满足感。故其”精神价植”也绝对不同。很多摄影专家试图用些特殊技巧来促使拍出来的照片趋近於画作,就是因缘於画作有其较佳的感染力,有更多的意涵,有更深的意境。反之,初期的画作、先是追求”画得真” ”画得像”,但再如何真如何像,都比不过相机拍出的照片。故进一步,画作追求”画得美”,这已具较抽象与意境的内涵,只可惜无论是”画得真”还是”画得美”都仍局限在视觉上的感官。所以可知画作存在的价值,一定另有其窍门及观念视野。西洋画史上倍受推崇的梵高与毕卡索,前者的作品显得笨拙及杂乱;后者则显得童趣及离谱夸张。既画得不真也不美,為何有那麼高的评价?原因就是他们的画触动人心及官感,不只限於视觉而已,所以比画得真及画得美更有价值。由此可知他们在作画时的重点也绝不只是画笔,也非他们看到实物,而是他们当时感觉到什麼。梵高事实上是个精神失常的疯子,他最后是自杀而亡,死前还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一位妓女。所以他没被世俗限制的心及眼造就其不世的画作。基於以上的理由,所以我也随心所至,想画的时候就随手而画,画不下去就停;也不求真也无须求美,也不必局限於手上用的是否是画笔,只要是笔都可以拿来画。我画画的笔是上不了台面的,就是铅笔及几支色笔,甚至随手用原子笔都可以。有一次在泰国曼谷,因下大雨无法外出而窝在酒店房间听音乐,一面看着窗外雨景发呆。一会儿雨停了阳光照射在那些耸立的高楼大厦,显的异常地金碧辉煌,一时我不觉思念起菲律宾的马尼拉湾及故乡的街景,於是拿起一支篮色的原子笔,一笔一划地细细画出窗外的大楼,直花了我两叁个小时才完成,画册上显现的是一片蓝色的街景,一点阳光的感觉都没,一点也没金碧辉煌,但看着这画我又想起我的故乡及远在天涯的家,所以这画虽非啥精品或艺术品,对我却真真实实记录了当时的心情及感觉,於是我在图画的空白处写了一些文字,以兹纪念,然后闔起画册,忘了这件事及这幅画。隔一天雨又準时降下,我又準时发呆、听音乐,然后又画了一张不同角度的高楼大厦,一样的蓝色,这次却激不起思乡的情绪,最后还是闔起画册,忘了这件事及这第二幅画。我事后有把这两张画扫瞄存档,最近传给几位70j的mm看,可惜她们并没看出或感受到其中我思乡的意涵,只是夸赞我会画图,所以我应该不是梵高或毕卡索什麼的,但我却真实地享受过那两小时的思乡情绪与完成一幅画之成就感,却是假不了的。我自小学至大学一直喜欢如此乱涂鸦,参加过很多比赛,也屡屡得奖,是以对画画算是情有独衷;也时常买名家画册来欣赏,看多了总有些心得。我最喜欢的画家是”刘其伟”,他的代表作品是” 薄暮的呼声”。(可以去百度或google)薄暮的呼声”画的是一隻简单的「婆忧鸟」,圆滚滚、红通通的可爱小鸟。而简洁的外型、特殊的笔触肌理与鲜明的色彩,加上其间所流露出的天真自然、朴拙而带有童趣的玩心其象徵意义:婆忧鸟取材自刘其伟幼时祖母所说的故事,故事内容描述一对阴阳两隔的祖孙:老祖母在孙儿死后整日以泪洗面,而孙子最后化為一隻小鸟,每天黄昏十分便停在门前的树上叫着:「婆忧!婆忧!」。「婆忧鸟」除了是刘其伟记忆中祖母所叙述的一则故事外,同时也是藉此传达对与从小跟自己相依為命的祖母之间的孺慕之思与怀念。◎很难想像一幅简单的画可以传达那麼多意思吧? 可以试着去体会一下,我曾把这幅” 薄暮的呼声”传给一位mm看,可惜她也没看出啥所以然。若她看到此文,应可以思考一下我所说的,再回头去看看此”薄暮的呼声”,必有不同的感受。另外我最喜欢的水彩画家為” 席德进”, 席德进的作品极多,可以去百度或google,一张张慢慢细看。我只能说看多了自然有心得,看多了自然有收获。◎画作比音乐更难懂,但都是一种心灵的语言,能懂则可试着去懂,不能懂也无所谓,反正人也不可能懂上通行於世的所有语言,对吧?若把它当作旅途上可以自言自语,只对自己说的语言,倒也不算是排遣无聊太差的选择,说不定还可藉着画作来享受孤独来享受寂寞吧 !!Ps : 人们有着微妙的音乐心理,而音乐也对人起着神奇的作用。人类既需要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描 绘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又需要音乐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创造了音乐又受益于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种抒情的活动,因此音乐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 情性,使人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人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古代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把美育与德、智、体 叁者并列的主张。音乐还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帮助人的记忆,治疗疾病……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熟,智慧、创造。实,音乐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的调解作用,早已被古 代人所注意。我国古籍《礼记》已认识到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古希腊人已认识到音调对 不同入的情绪影响是有差异的。例如,当时认为A调高扬,B调哀怨,C调和爱,D调热烈,E调 安定,F调淫荡,G调浮躁。古希腊着名哲学家与科学家亚里斯多德最推崇C调,认为它最宜陶冶 青年人的情操。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贝多芬的音乐使愁苦人快乐,胆怯者勇敢,轻浮者庄 重。”Ps: 当人们听到音乐时,能使人的大脑皮层松驰,同时产生“兴奋灶”,引起愉快的情绪和舒适的 欢乐的情感。从而进一步产生丰富的想像,提高思维的效率,开启智慧之门。音乐可以陶冶人 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情操。音乐与人的心理、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音乐已成为一种具体医疗手段在临床中应用。临床实践证明,音乐对某些疾病确有疗效。高血 压患者听小提琴协奏曲,可使血压下降。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高血压病人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后,血压可下降10~20毫米汞柱。临产的产妇听轻松静谧的音乐,有助于消除产妇紧张焦虑的 情绪,因而有利于分娩。用音乐能代替药物麻醉,成功地进行拔牙手术。音乐治疗某些孤独症 与抑郁症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在养老院里老年人听优美的音乐,可以推迟大脑的衰老。 据研究,音乐对人体能够产生镇静、镇痛、降压、安定、调整情绪等不同效能。有人曾经多次进 行音乐对人体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研究表明,音乐能够显着地提高人体痛阈,证明音乐确有镇 痛作用。 音乐对人的情绪能发生影响是音乐疗法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人的情绪与大脑皮层、丘脑下部、 边缘系统有着密切联系。而边缘系统对调整人体内脏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能引起人愉 快与舒适情绪的音乐,能够改善与调整人的大脑皮层与边缘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调整了人体内 部器官的生理功能,使音乐具有治疗作用。在进行音乐治疗时,要注意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乐 曲,重视节奏、曲调、旋律等的配合。据研究,节奏鲜明与旋律优美的二类乐曲对心理状态与躯 体反应不尽相同。节奏感强的乐曲对情绪忧郁、活动较少的病人适宜;旋律优美的乐曲,对情绪焦 虑、活动过多的病人适宜。 音乐对青少年开发右脑潜能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适宜的音乐,能够对掌管节律、想象 力、创造力的右脑产生刺激,可以发挥创造力,拓展思维能力、提高记忆力,使人进入一种高效 率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但并非所有的音乐都都身体有利。 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听到适宜的音乐,心跳、脑电波、脉搏等会逐渐与音乐的节奏同步,从而变 得缓慢和协调;血压也会相应下降,人处于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之中,这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最 高。音乐不仅对计算能力、空间-时间推理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而且对阅读理解、言语记忆等 学习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专家指出,青少年在学习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 差,解题思路狭窄,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学得东西记不住,容易脑疲劳等情况,如果在学习时 能够坚持听适宜的“学习音乐”,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两组学生,其中一组在听着某些神奇的音乐后,做数学题,而另 一组在听完英语课后再做同样的数学题。结果发现,前一组的成绩比后一组高出25??科学家得出 结论,适宜的音乐,对学习成绩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席德进於 1923 年在四川嘉陵江上游的一处小乡村出生。家境尚称富裕,颇有田產。 他有兄弟叁 人,席德进排行第二,还有六位姊妹。当然,在富裕的环境中生长,席德进也接受过私塾教育,读叁 字经、百家姓,1931 年,在私塾国画老师的指导下,与 绘画结下一生的缘。1933 年,席氏举家逃 难到四川南部县城,进入公立小学就读,接触新式教育,席德进眼界為之一亮。战乱中,席德进完成 了他的学业,先进入「天府中学」,后转入「甫澄中学」,毕业后考进「成都技艺专科学校」,受到 留法画家庞薰琴的啟发,从庞氏处,接触到马蒂斯﹝Matisse﹞、毕卡索﹝Picasso﹞等画家作 品。 接着转至沙坪坝国立艺专,受教於林风眠,并与赵无极、朱德群、李仲生诸画家多所往来,追 求艺术的心志更加真切而认真。抗战胜利后,国立艺专迁回杭州西湖,席德进随之离开四川远赴杭 州,此次离乡,从此不再有机会回乡。 席德进受马蒂斯影响喜欢强烈色调,至杭州艺专受林风眠的影响,发展出刚劲有力、粗黑线条的绘画 风格。后赴美考察,受普普、欧普、硬边艺术的影响,作品中加入许多欧普和硬边主义的形色表现。 晚期他经过一再省思,还是转回归到他最原始而自然的本土家乡,席德进的绘画创作类型多样化,总 合一生艺术追求的成果,為融合传统与乡土,结合水彩、水墨与油画,兼纳东方与西方绘画的特长, 开创出他个人雄浑动人气魄的独特风貌。◎刘其伟(1912年8月25日-2002年4月13日),台湾知名画家兼人类学家,以水彩画和混合媒材作 品备受喜爱。其画作产量丰富,晚年将多数作品捐赠给美术馆。刘其伟以探险非洲、大洋洲和婆罗洲 等地和探索原始艺术着名,有画坛老顽童之称,在台湾画坛经常尊称他为“刘老”。其一生关注于艺 术人类学和原民文化田野调查,持续出版相关着作,致力以艺术推广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自然生态保 育。 1912年,刘其伟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祖籍广东省中山县,原名刘福盛,10岁时改名为刘其 伟。是家中独子, 上有六位姐姐,自幼丧母,并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渡过童年,8岁时全 家因茶叶生意滞销,躲避债务移居丑, 日本横滨。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又移居神户,由 于家中经营生意不善,刘其伟开始打工赚取自己的学费。18岁时,刘其伟毕业自日本神户 英语神学院(KobeEnglishMissionSchool)。 1932年,刘其伟20岁时进入日本官立东京铁道局教习所专门部电器科就读,并领取庚子赔款奖学 金。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刘其伟回到中国并任教广州中山大学电工系助教。 1938年在动乱中结婚,夫人为顾慧珍女士。 1941年长子刘怡孙出生,1945年中日战争结束后,刘其伟选择到台湾从事电力发展相关研究工作, 1947年次子刘宁生出生,1948年开始稳定的任职台湾糖业公司电力组工程师。 1949年,在画家香洪的影响下,开始自修水彩画,对绘画与艺术产生相当大的兴趣,同时也开始翻 译艺术书籍。 1950年刘其伟的水彩作品“寂殿斜阳”入选台湾第五届全省美展,加强了他走上画家之路的信心。 隔年4月,刘其伟举办第一次个展。 1954年5月时,出版第一本翻译作品,1959年与画家好友们筹组“联合水彩画会”(今日的中国水彩 画会)。 1965年,由于经济困难,接受了外派到越南战场的工程师工作,为TheRalphM.ParsonsCompany雇 员,在中南半岛生活了两年,是刘其伟画风转向原始艺术、建立起独特个人画风的分水岭。 此后他开始大量收集原始部落的艺术资料,并尝试将心得以书籍或投稿的方式发表。 自中南半岛回来后的展出颇受好评,于是刘其伟在1970年代正式迈入了职业画家生涯,并以 教学,翻译出版艺术理论书籍为副业,此中他也开始受邀到国外展出,如1972年7月在菲律 宾马尼拉希尔顿大饭店的个展,以及1979年在新加坡UIC大厅举办的水彩个展等。此外,他 对原始部落艺术保存依然相当热衷,1977年在台湾屏东县做了板岩屋的田野调查,1978年更 远赴中南美洲采访马雅文明、印加文明等艺术保存状况。 1981年,获得马来西亚国际时报和台湾手工业中心等赞助,前往婆罗洲沙劳越搜集原始艺术资料, 范围包括拉让河(RajandRiver)流域的雨林,以及拉可(Rako)野生动物保护区。1984年前 往南非,1985年前往沙巴采访隆古和姆禄族部落。在探险之外,刘其伟的画家知名度越来越 高,几乎每年都有一次以上的个展,如1984年,一年内就举办了5次个展。 刘其伟从事绘 画创作的四、五十个年头中,完成了无数精彩作品,成果丰硕,而各时期有关刘其伟的文章 报导,亦为其画作风格及探险生活留下了最好的记录。 1993年,以81岁高龄组探险队前往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石器文物的艺术研究。是他最后一 次前往蛮荒地区的长期探险。 2000年6月出版《老顽童历险记─刘其伟影像回忆录》。 2002年因心脏主动脉剥离突然过世,享年90岁。PS : 篇幅过长,须分成叁十篇。我还在努力地打字中 …………PART 十二 COMING SOON……………………………FROM 寒雨良2013.11.22 深圳
本文来源:[简爱交友网,badwarebusters.cn]
   简爱APP下载 3325 12
 

评论(0)

游戏说明
1.选择球员后用鼠标/键盘调整球员位置及力度进行射门
2.中国队头奖:私人海岛(5000金币),英格兰队头奖:10000金币,巴西队头奖:爱情殿堂(15000金币)
3.所获得的礼物自动进入我的道具